建 设 规 划
     

一、学科建设目标  
    1
、学科建设指导思想

坚持科学发展观,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,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根底意识与创新意识,加强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,确立学科建设在教学科研中的龙头地位,坚持求真务实,坚持以人为本,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作用,注重机制和制度创新。开拓创新,强化特色,重点加强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,凝练出具有特色4个学科方向,加大投入,强化研究条件与研究基地建设。积极培养、引进高层次人才,加强对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,达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学术创新能力的目的,使4个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水平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,在国内有很好的影响。加强具有创新能力、综合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,以本科生培养为主,积极创造条件,切实提高学院学科水平和办学实力,争取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,为地方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。 

2.近期建设目标:

加强学科建设的整合和凝练特色工作,立足现有学科条件,整合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,加大投入,发挥团队优势,积极培养、引进高层次人才,加强了学科队伍建设,凝练出具有特色明显的四个学科方向,加强对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。以本为本,构筑新工科建设与发展,与省内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。理论研究特色应用于产品开发,完善科教结合、产学融合、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模式,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研究特色和创新应用特色,研究水平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。

3中期建设目标:凝聚高水平人才,加强车辆工程学科方向建设,形成稳健发展的五个研究方向,加大标志性成果建设,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。发展工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,形成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的办学机制与模式。进军国内一流应用特色培育学科。

4.远期建设目标:

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,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特色团队,产生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特色成果。发展研究生教育,进军国内一流应用特色学科。

二、学科建设举措

本学科师资队伍建设、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、社会服务、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的具体举措:

1.学科队伍建设

(1)重视思想教育和观念转变,注重科学研究,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,通过提高学术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撑。创建一个民主、自由、平等、宽松的学术环境,形成积极、向上、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,开拓学术视野,形成一些新的学术思路。师德为上,以立德树人,以本为本,构筑新工科建设与发展。

(2)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,提高教师尤其是中年轻教师的科研、教学水平。有计划地安排1-2名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攻读学位、进修或合作研究,全面提高自身素质,及时掌握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。

(3)积极开展国内、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,力争与省内、国内知名教授、大学以及地方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校际合作关系。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技术合作,在实践中积累经验,提高本院、本学科在省内、国内的知名度。

(4)加强基地建设,在科研方面立足现有的4个主要研究方向,鼓励教师多出成果、出高水平的成果,逐步形成学术梯队和学科优势。

    (5) 在职对口培养中青年教师,使他们成为学科的学术骨干及双师型人才。

2.科学研究

(1) 发挥团队优势,集体攻关,积极组织、鼓励本学科教师申报国家、省级科研课题。发挥集体优势、团队合作精神,鼓励交叉型、复合型、前沿型理论与应用研究,使学科科研水平上一个新台阶。

(2)在4个主要研究方向形成科研特色,在省内同类院校逐步形成优势。鼓励教师开展理论研究、产教融合加强成果转化。

(3)重视研究成果转化与工程应用研究,直接为地方企业服务,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。

 (4)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、领导工作,制订学科发展的规划,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,强化学科交叉、学术交流和教学改革,勤奋求实、开拓创新。

    3.人才培养

 (1)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,深化教学改革,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。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、改进教学方法、切实加强实践能力培养,加强行为规范教育,提高学生综合素质。

 (2)稳定三个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,每届每专业招生不超过7个建制班。师德为上,以立德树人,以本为本,构筑新工科建设与发展。

 (3)积极创造条件,与省内1-2个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联合,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,积累经验,再申报本校本学科的硕士点。

4.国际合作与交流

 (1)建立激励机制,鼓励教师留学或出国进修;

 (2)预算专项经费,给予国际交流的教师与学生支助;

 (3)鼓励教师、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;

 (4)争取国家留学基金,加大交流力度;

5.社会服务

   (1)加强产教融合环境与条件建设,为转型本科教育保护航。加强与省内大学、知名企业的科研、教学协作关系,建立校外教学、科研基地。

     (2)加强与企业合作,组织团队为企业实际课题攻关,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并重,使学科科研水平上一个新台阶。鼓励教师转化科研成果。



   
 

copyright©2007湖南文理学院版权所有
     地址: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西段170号 邮编:415000      
     联系电话:0736-2694877 0736-2600436 传真:0736-2694877 0736-2600436